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CGOG 2024丨“精益求精,集思广益”——张小田教授畅谈消化道肿瘤领域前沿热点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6/27 14:38:04  浏览量:269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第十四届年会于2024年6月11日~1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广邀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聚焦消化道肿瘤最前沿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交流和讨论。《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在现场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进行了专访。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编者按: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第十四届年会于2024年6月11日~1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广邀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聚焦消化道肿瘤最前沿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交流和讨论。《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在现场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进行了专访。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认为本年度的专场设置和学术研讨问题相较于去年有哪些亮点和创新之处?

张小田教授:我们在准备CGOG会议的过程中非常用心,会议日程的设置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临床实践出发,针对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行交流和讨论,吸引全国同道热情参与,可谓干货满满。
 
第二,与既往相比,今年的CGOG更多地关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前沿热点。在CGOG会议之前,我们会进行规范化培训、指南宣讲以及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等。近几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关注罕见人群、疑难杂症等问题。
 
第三,更加关注创新性。期待大家在交流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性。我认为明年的CGOG可能会以提问的形式为主,明年的日程也许会提前三四个月,甚至从现在开始向与会专家征集他们在临床中关注的问题,通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才能够真正将国内顶尖的临床单位和科研单位结合起来。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精准治疗分会场的讲座中,您提及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基于这个议题,您认为Hp感染是否可以成为未来胃癌诊疗和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张小田教授: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们只观察到Hp感染与胃癌患者的免疫微环境相关,且在不同瘤种中Hp感染与免疫治疗的相关性并未完全一致。在胃癌领域,Hp感染是有利的预后因素,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胃癌的全球临床研究中,无论是辅助治疗、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领域,中国亚组的数据都优于全球人群。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很难将Hp感染直接定义为胃癌预后较好的生物标志物。总体来说,Hp感染与弥漫性胃癌的发生更为相关,逻辑推理过程中其他的干扰因素较多。然而,Hp感染确实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发病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和肿瘤演变一定具有独特性。因此,我认为大方向上Hp感染与胃癌的发病相关,然而仍需挖掘具体的核心机制,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精准会场的徐瑞华教授、沈琳教授都在讨论中直接或者间接地提到过一些特殊的细菌感染,甚至目前还有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疫苗。总之,在感染和肿瘤免疫领域,Hp是其中的一个较好的抓手,后续期待有更多的相关机制方面的探索。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环节之一,胃癌ASCO速递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您能否给我们点评一下今年ASCO大会上胃癌领域的重磅研究?

张小田教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每年ASCO速递专场的关注,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各位讲者都贡献了非常精彩的主题报告。
 
第一,我认为今年ASCO属于“胃癌小年”,总体进展并不多,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明年ASCO或者今年下半年ESMO公布的研究数据。从我们了解的数据来看,复宏汉霖所进行的一项评估PD-L1单抗HLX10或安慰剂联合化疗新辅助/辅助治疗胃癌患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的3期临床研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至少在PCR和PFS等数据方面可以看到获益。这些数据将来一定会伴随相应的转化研究,对胃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布局甚至研究终点和研究设计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我们非常期待和关注消化道肿瘤领域精准临床新药的研发,包括今年汇报的CCR7和p53基因,原先大家比较关注的是y20c突变,今年发现有针对R175h的T细胞治疗,这可能是我们会在2025年持续关注的领域。
 
第三,尽管我们从肿瘤微环境分析发现突变和致癌基因会在各个瘤种中互相取代和学习,但是消化系统肿瘤具有独特性,包括其作为空腔脏器和肿瘤的异质性等。在消化道肿瘤中,食管癌、胃癌、肠癌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甚至现在普遍认为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肛管癌和直肠癌都各不相同,我们需要尽力寻找消化肿瘤区别于肺癌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给药联合免疫治疗以实现全身协同增效以及我们团队在尝试的光动力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等。空腔脏器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今年ASCO上来自MD安德森的一项研究报告了粪菌移植治疗免疫性肠炎的结果,这种治疗手段对于相关肿瘤来说可能是一种新增的治疗途径。我们也曾经尝试过口服肠道菌群的治疗手段,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通过肠道菌群逆转PD-1耐药等。
 
我认为未来需要开拓自己的思维,多进行学习和交流,一方面向其他瘤种学习,另一方面借助AI工具更好地寻求消化道肿瘤领域的突破。
 
专家简介
 
张小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执行院长。
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
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4项国家级学术奖励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内蒙古突出贡献专家等十余项个人学术及教学奖励,主持12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主编/参编学术著作或教材31部。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教师师德标兵”等多项教学称号,累计指导12位博士研究生,10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修医生80余名。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消化道肿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