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18专访|石远凯教授、杨帆教授和毛力博士畅谈肿瘤新药研发与精准检测的最新进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6/14 17:50:52  浏览量:2309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当地时间2018年6月1~5日,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邀请石远凯教授、杨帆教授和毛力博士分享参会感受,点评会议热点。

  当地时间2018年6月1~5日,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邀请石远凯教授、杨帆教授和毛力博士分享参会感受,点评会议热点。2018 ASCO在线发布了石远凯教授作为作者之一的埃克替尼的壁报研究(摘要e21083),摘要e21083是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第一代EGFR-TKI埃克替尼在携带罕见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0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埃克替尼治疗的疗效,其中85例患者携带EGFR常见突变,15例患者携带罕见的突变。研究发现,埃克替尼给携带罕见突变(尤其是复杂突变)的患者带来良好的临床获益。然而,在临床决策时应考虑罕见EGFR突变对EGFR-TKI敏感性的异质性。
 
  石远凯教授:各位同道大家好,很高兴能在ASCO会议期间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杨帆博士和贝达药业首席医学官毛力博士一起接受《肿瘤瞭望》的访谈。贝达药业多年来致力于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埃克替尼是中国第一个成功的具有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靶向抗肿瘤创新药。毛力博士,请您分享一些贝达近几年在新的肿瘤药物研发方面开展的工作。
 
  毛力博士:关于贝达药业在埃克替尼上市之后开展的新药研发工作,我重点介绍几项注册性研究。其中之一是第二代ALK抑制剂Ensartinib用于克唑替尼治疗耐药的ALK阳性NSCLC患者的注册性研究,目前患者入组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研究结果的独立评估,预计今年年底申报NDA。Ensartinib与克唑替尼头对头的III期eXalt3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预计今年7月份完成入组,因为需要观察PFS数据,研究结果的发布还需要再等一段时间。我们对这项研究也很有信心。
 
  Vorolanib(CM082)是针对VEGFR和PDGFR等多靶点的小分子靶向新药,肾癌III期注册试验在年底有望入组完毕,希望获得很好的结果。CM082的最大特点是VEGFR/PDGFR靶向药中罕见的极低毒性,预示着它在肿瘤联合用药和非肿瘤适应症两个方向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
 
  贝达正在开展VEGF抗体类似物MIL60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研究,患者入组正在有序进行中,预计明年第一季度能够完成入组。
 
  埃克替尼是贝达药业的flagship,贝达关于埃克替尼的开发也从未停止。将埃克替尼与辅助化疗进行头对头比较的EVIDENCE研究正在开展,我们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入组,明年能发布初步结果。该研究将给术后靶向治疗的可行性提供更多证据。
 
  贝达的主打项目是靶向抗癌药物,靶向治疗要有效,最重要的是筛选能从靶向药物中获益的患者。贝达也在基因检测领域进行了布局。贝达药业与瑞普基因在“基因检测+药物研发”方面展开战略合作,致力于开发血液CTCs检测技术,以及开发肿瘤相关基因检测的biomarker。
 
  凭借贝达的新药研发优势,我们期待和国际和国内的优秀制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希望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
 
  石远凯教授:毛力博士介绍了贝达肿瘤新产品的研发管线,我认为这几个研发项目都非常值得期待。Ensartinib是新一代ALK抑制剂,目前中国上市的ALK抑制剂只有克唑替尼,在克唑替尼耐药后的治疗方面,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即使在一线治疗中,由于药物价格因素,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用得上现有ALK抑制剂。如果国内能上市一个安全有效且价格更低的新一代ALK抑制剂,无疑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贝达正在开展CM082在肾癌领域的注册研究,这类小分子药物依然在肿瘤治疗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我们期待CM082能加入肾癌治疗的药物家族,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也有助于解决国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精准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基础。比如在选用靶向药物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靶点检测,肿瘤基因检测可为肿瘤靶向用药提供必要指导。在治疗过程中,也要通过监测肿瘤的基因状态或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以指导治疗计划的调整。对于制药企业,针对肿瘤靶点的药物研发以及疗效的预测都需要数据的积累,这个领域有很多的临床需求。我也非常看好贝达药业与基因检测公司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推动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把靶向药应用到临床。
 
  下面请杨帆教授介绍一些精准检测方面的最新进展。
 
  杨帆教授:2018 ASCO年会的主题为“传递新知:拓展精准医学领域(Delivering Discoveries: Expanding the Reach of Precision Medicine)”。ASCO用这个会议主题号召肿瘤学界聚焦于“让精准医学成为现实,让每一位患者都有机会从中获益”。
 
  我在2018 ASCO的一个参会感受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创新可谓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肿瘤个体化药物的爆发不断刺激着对基因检测的需求。当然,精准检测不仅仅是基因检测,还包括检测很多其他重要的预测靶标,例如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生物标志物PD-L1,PD-L1检测属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精准检测也要关注肿瘤异质性问题。《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发表了一篇关于新抗原作为标志物的重要研究;今年2 月 22 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培育出源自人类肿瘤的类器官(Organoids),可用于测试癌症药物,从而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我认为,外科未来在某种意义上也将变成内科的辅助科室,提供相应的诊断信息,提供一些在疾病局部进展情况下的局部控制。未来各科室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石远凯教授:当今时代,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基础向临床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基础与临床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临床医生发现的问题也能很快在基础研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着肿瘤药物的快速研发和肿瘤治疗体系的完善。临床上患者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多,且更具有精确性和目的性,增加了患者获益的几率,避免无效治疗的毒副作用。精准医学带来的疗效和生活质量双重获益,使我们相信让癌症成为慢性病的期望一定会从梦想变为现实。
 
  专家简介
  石远凯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 副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副院长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机构 副主任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 常务理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审评专家
 
 

 
  杨帆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 副主任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美国图兰大学癌症中心博士后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委会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
 
  北京市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委会副主委 外科组组长
 
  《PlosONE》编委
 
  《Lung Cancer》外科编委
 
  
 
  毛力博士
 
  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
 
  兼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版面编辑:赵丽丽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ASCO18专访|石远凯教授|杨帆教授|毛力博士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