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新知>正文

大医至善·湾区论道|吴小华教授:卵巢癌术前评估的复旦经验与未来展望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25 11:27:58  浏览量:31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4月11~13日,珠江两畔木棉正盛,大医之善第四届大湾区中外卵巢癌学术大会如约在羊城召开。本届会议汇聚国内外著名妇科肿瘤专家及百余名学者,围绕卵巢癌手术技术难点、新型药物解析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肿瘤瞭望》荣幸邀请到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进行现场采访,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编者按:2025年4月11~13日,珠江两畔木棉正盛,大医之善第四届大湾区中外卵巢癌学术大会如约在羊城召开。本届会议汇聚国内外著名妇科肿瘤专家及百余名学者,围绕卵巢癌手术技术难点、新型药物解析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肿瘤瞭望》荣幸邀请到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进行现场采访,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吴小华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首席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前任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前任主委
IGCS国际委员会委员、亚太理事提名人
SGO教育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
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妇产科系客座教授
NCCN国际审阅专家;Int.J.Gynecol Cancer,Cancer Medicine,J.Gynecol Cancer,中华妇产科学,中华临床解剖学等杂志编委
 
 
肿瘤瞭望:大医至善大湾区中外卵巢癌学术大会到今年已成功举办四届,作为大会主席,您认为历届会议的议题变化反映了中国卵巢癌学界怎样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趋势?

吴小华教授:卵巢癌作为妇科肿瘤领域的诊疗难点,其高死亡率与复杂病情一直备受关注。大湾区中外卵巢癌大会将卵巢癌作为核心议题,正是因为它切实抓住了临床上的关键痛点——无论是早期诊断的困难,还是治疗方案的优化,都亟需国内外同道的共同探索。这也是会议能够吸引全国各地乃至美国、英国等专家积极参与的重要原因。
 
回顾四届会议的发展历程,我们实现了从“理论传播”到“实战演练”的跨越:初期以专题报告为主,如今逐步增加手术直播演示等实践环节;专家阵容也从国内学者为主,扩展到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参与,例如本届会议特别邀请了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Dennis Chi教授进行卵巢癌手术切除的专题报告,中国学者通过视频连线向Dennis Chi教授请教了众多手术实践的问题,现场互动氛围火热。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的执行主任以及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的主任委员,我始终认为推动国内卵巢癌诊疗规范化是首要任务。通过搭建这样的学术平台,我们既向国际同行展示中国在卵巢癌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更致力于培养中青年医生的临床决策能力。期待这个秉承“大医至善”“大医精诚”理念的大湾区中外卵巢癌大会能够持续为妇科肿瘤学科发展注入活力。
 
肿瘤瞭望:您在本届大会上作了《卵巢癌术前评估的演变》的报告,能否请您分享卵巢癌术前评估的要点以及近年来的理念突破?术前评估的精准性对手术决策和患者预后有何实际意义?

吴小华教授:卵巢癌治疗的基石在于手术质量,而手术质量的核心评估指标是R0切除。既往临床数据显示,实现R0切除的患者,其五年生存率较R1的患者提高约2.7倍,较R2的患者提高近4倍。这提示我们,如何精准实现R0切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达到R0切除的临床路径可分为两种:直接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PDS),或通过新辅助化疗后行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DS)。因此,术前精准评估患者是否具备直接R0切除的可能性,成为临床决策的“分水岭”。
 
在本次会议上,我分享了一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经验。十年前,我们采用“两阶梯法”,即首先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评分”,如有必要再进一步开展腹腔镜评估。2018年后进入体系革新阶段,我们将影像评估升级为增强磁共振、全腹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 MRI)等技术,可有效识别隐匿病灶。近年来,我们进一步细化影像学评分,通过多参数模型实现评估标准与临床需求的精准适配,目前已形成规范化的评估路径。
 
肿瘤瞭望:未来5年,您认为卵巢癌术前评估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可能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吴小华教授:展望卵巢癌术前评估的未来发展方向,我认为核心突破可能聚焦于两个方面:人工智能(AI)的整合与新型分子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在AI技术领域,当下的研究已证明AI对肿瘤负荷定量分析、转移灶空间定位等任务的可行性。事实上,肺癌、肝癌等领域的AI辅助系统已形成成熟方案,而在卵巢癌领域,如何将AI与卵巢癌特有的复杂解剖挑战(如肿瘤跨上腹、盆腔等多区域分布)相结合,这将成为下一步的攻关重点。
 
另一方面,分子影像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较于传统FDG PET-CT,新型FAP PET-CT的灵敏度显著提升,有望改变卵巢癌的术前评估范式。
 
然而必须认识到,任何技术创新都需以手术医生的能力为根基。AI与影像技术仅能回答“哪些肿瘤可切除”,而“如何安全并彻底地切除肿瘤”仍依赖于妇科肿瘤医生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经验。未来需开展更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妇科肿瘤专科医师能力培养、建设及认证项目。只有在算法革新与技术精进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R0切除突破理论,惠及更多患者。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卵巢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