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邹冬玲教授:放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最佳定位”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1/4 11:31:07  浏览量:933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重庆市医学会2020年肿瘤学年会暨重庆市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近日召开。

编者按:重庆市医学会2020年肿瘤学年会暨重庆市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近日召开。在会议现场的访谈环节,《肿瘤瞭望》有幸采访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邹冬玲教授,邀请邹教授解读放疗在宫颈癌治疗中扮演的角色。
 
目前妇科肿瘤有哪些可用的新型放疗技术?这些新技术有哪些优势?

邹冬玲教授:宫颈癌被称为“穷癌”,好发于比较落后和贫穷的地区,全球的数据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非洲,中国的发病率排名全球前十。放疗是宫颈癌经典的治疗模式,目前指南推荐较多的放疗技术是三维适形放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是在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演变而来,这种放疗技术可获得更精确的效果。调强适形放疗已经进入临床很多年,最近几年,TOMO技术提升了放疗的精确定位,可最大限度保护正常器官。
 
对于宫颈癌根治性放疗,还有一种放疗技术是腔内放疗,过去使用的二维照射技术无法实现放疗剂量根据肿瘤形状精准分布,而现在的三维腔内放疗技术能让肿瘤获得局部高剂量治疗,降低放疗副反应对宫颈周围膀胱和直肠等器官的影响。国内很多地区缺乏腔内放疗的设备,试图用外照射放疗来取代腔内放疗,但是众多临床研究数据证实,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腔内放疗仍然是无法取代的。3D打印技术用于腔内放疗,可根据病灶形状及阴道形状等,为患者设计最佳的定位模式,进一步提高放疗的精确性,改善肿瘤局部放疗的疗效,降低对周围器官的损伤。
 
现在的宫颈癌指南和临床研究中提到辐射剂量,已经不再使用A点量和B点量的老字眼,更多使用“肿瘤中心的剂量,周围危及器官的限量”。未来,放疗会越来越精准,不再以某个点的剂量来反应整个肿瘤的照射情况,以及周围危及器官是否受保护。
 
宫颈癌的治疗技术发展迅速,请您谈一谈放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最佳定位”,哪些患者最能从放疗中获益?

邹冬玲教授:无论在早期患者,还是局部晚期和晚期宫颈癌患者中,放疗都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只有放疗才能用在各个分期的宫颈癌治疗;只是在不同治疗阶段,放疗参与的组合不同,放疗的角色分量不尽相同。
 
在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中,免疫治疗的疗效已经得到证实,免疫与放疗联用能否能够增敏增效?目前业内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90年代更多使用单纯的放疗,后来5项GOG临床研究催生出优于单纯放疗的同步放化疗选择;对于早期宫颈癌,尤其是年轻女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是术后仍需依据病理标本,评估复发风险因素,判断后续是否还需要辅助放疗。可见,放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放疗如何与药物治疗、外科治疗等方式进行结合,这是很多临床医生需要面临的问题,请分享一些您的观点。

邹冬玲教授:目前宫颈癌有很多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那么如何对现有治疗方式进行最佳搭配,才能获得最好的患者预后?2014年WHO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初始治疗选择的治疗方式是否恰当,这是后续复发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那么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初始治疗?遵循指南是关键。临床医生治疗肿瘤患者,需要遵从指南的指导,因为指南推荐都来源于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有研究证实了某方案有非常好的疗效,才会在指南当中推荐。
 
在指南推荐的规范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模式,这才是真正的个体化治疗。按照自己的经验、理论推导选择治疗方式,这不是个体化。任何理论推导必须经临床试验充分证实后,才能被引入临床。以卵巢癌为例,免疫治疗近些年在卵巢癌中的研发如火如荼,获得了一些治疗效果,那么,多个有效治疗方式叠加后能否进一步延缓复发,从而延长生存时间?有些临床医生已经把这种理论推导应用于临床,实际上这种方案有依据吗?2020 ESMO会议公布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化疗+靶向和化疗+靶向+免疫,最终证明增加免疫治疗的豪华套餐没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阅读指南时,除了治疗路径,临床医生还应该了解治疗路径里的推荐来源于什么研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习国际指南最好看英文原版,这对于基层医生可能有一些困难。当然,学习国际指南中文版或国内权威学术机构制定的指南和共识也是可以的。
 
临床医生研读的指南必须是最新一版,NCCN指南更新非常快,今年10月2号宫颈癌2021第一版指南已经发布,如果今天还在学2019版指南,您为患者推荐的治疗方式已经不是最佳选择了。
 
总之,临床医生将放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组合使用,做好排兵布阵,遵循权威指南推荐是关键!第一,临床医生要学习指南;第二,学习最新版的指南;第三,指南必须是权威和规范的指南,国际指南最好看英文原版。
 
专家简介
 
邹冬玲教授
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访问学者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兼轮值秘书长
中国医促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宫颈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