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磁共振介入,你不得不知道的事儿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6/24 10:14:23  浏览量:1290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第六届北京非血管介入诊疗技术高峰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

 
“第六届北京非血管介入诊疗技术高峰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柳明医生介绍了《磁共振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专家共识》的制定和解读,他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磁共振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的技术要点、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这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等内容。

磁共振引导的经皮肺穿刺 vs 传统CT和B超引导的肺穿刺
 
柳明教授:影像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是肺部病变取材的重要手段,影像引导方式主要包括CT/CT透视、超声、C型臂锥束CT、X线和磁共振/磁共振透视;其他肺部病变取材手段包括经气管镜取材、胸腔镜取材及开放手术取材等。磁共振引导经皮肺穿刺和传统的CT/B超引导的肺穿刺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呢?
 
超声引导操作设备要求低、便捷、费用低、易于区分病灶内的血管且具有实时引导的功能,缺点就是大多只运用于靠近紧贴胸壁的肺外周/纵隔病变及胸壁病变,应用部位受限。
 
目前CT引导是肺部活检应用最广泛、占据统治性地位的引导方式,但仍需要注意以下几项问题:
 
CT有电离辐射,存在放射性损伤;
 
CT反应的是组织密度的变化,即使是在增强CT辅助下,部分质地不均匀的病变穿刺靶点的确定仍存在困难;
 
CT引导穿刺通常采用横轴位的路径,某些病变在横轴位的路径上穿刺较为困难,如果需要头足位大角度的穿刺路径,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提高;
 
CT成像下的强化多为一过性强化,病灶内的血管无法长期显示,靠近或包含血管的危险部位需要与术前或术中的增强CT反复对比,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
 
磁共振引导应用于肺部病变穿刺活检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其优势主要包括:
 
有利于病变活性位置的选择:磁共振可实现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功能成像,借助于其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以及功能成像辅助功能,可帮助识别病变具有活性成分的位置,可排除肺不张、炎症以及坏死的干扰等,对有效穿刺靶点的选择具有优势;
 
血管流空效应:磁共振成像具有血管流空效应,无需增强即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血管(包括病灶外周的血管),因此对减少病灶内及周围的血管损伤以及降低咯血/血胸等发生率具有优势;
 
任意平面成像,灵活角度进针:如果在横轴位上找不到安全的穿刺路径,可进行冠状位或矢状位的扫描,在冠状位或矢状位的引导下,可采用头足位大角度进针,对设计安全/便捷的进针路径有较大的帮助;
 
温度敏感:目前所有的影像设备中,磁共振是唯一具有温度监测功能的,将来在肺肿瘤热消融领域具有研究价值。
 
无电离辐射。
 
另外,磁共振引导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磁共振设备的要求较高:目前缺少针对磁共振引导的特制机型及磁体形状,目前磁共振引导都在影像诊断机型下开展。磁共振引导要求磁体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高场开放式或高场短轴宽口径磁共振为佳,尽管常规磁共振检查机型也可以进行磁共振引导,但适用度受限。
 
另外,磁共振对辅助设备的要求较高,例如:若要保证磁共振介入开展的规范和安全,术中心电监护仪是必须的,但用于磁共振兼容的心电监护仪比较昂贵,价格数十万以上。昂贵并且缺少配套的相关磁兼容设备是阻碍磁共振介入技术广泛应用的另一问题。
 
扫描时间长:磁共振成像较慢,即使是在快速成像的条件下。常规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多可在15-20分钟内完成,而应用磁共振引导下需要其2倍时间,大约30-40分钟。
 
空间分辨率差于CT:磁共振在肺部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差于CT,尤其是对气体的敏感度较差,气胸的显示在敏感度/准确度及时效性方面都欠佳。另外磁共振不宜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等位置的空气栓塞,对空气栓塞的及时诊断存在困难。

肺部是含气比较多的器官,核磁共振检查肺部病变准确率高吗?
 
柳明教授:传统上大多数医生都很少将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肺部病变的显示与诊断,但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磁共振应用于肺部肿瘤分期、肺部结节性质判定,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呼吸运动及心血管搏动是影响肺部病变成像的主要干扰因素,我们可以应用呼吸门控及相位编码方向的调节来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另外磁共振为多参数/多序列成像,选择合适的序列并优化参数也是磁共振肺部成像的关键。
 
通过我们多年的实际应用,目前1.0T高场磁共振快速序列能够清晰显示直径≥0.4cm的实性结节及直径≥0.6cm的磨玻璃结节,基本能够满足穿刺活检的引导与监控需要,理论上1.5T或者3.0T等场强更高的磁共振会有更优的成像质量。做为一种无电离辐射损伤的引导手段,磁共振引导能够胜任肺部病变穿刺活检,即使是小微结节,其尤其适用于伴有肺不张的肺门病变或伴有坏死等质地不均匀的肺部病变。未来需要有更多的医师及技师关注这一领域,开展更多研究和探索,肺部病变的磁共振诊断及磁共振引导微创诊疗才会有更大的突破。

您觉得这一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柳明教授:相较于CT和超声等,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出现最晚的,打个比方,如果说CT或者超声发展已经到了成年人水平,那么磁共振的发展仍是儿童期,磁共振有更多的潜质值得我们去挖掘。影像学诊断及影像引导介入技术的发展非常依赖于设备的突破,每一次设备的突破性进展都能够显著的带动影像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未来磁共振场强的提高,功能成像的研究及分子水平的成像等方面的进展都会为磁共振介入的发展提供助力。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影像医师/临床医师/技师及工程师关注磁共振介入这一领域,相信不久的将来磁共振介入会在基础研究/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快速进展,并能够更多地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磁共振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