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2016] 阎骅vs庄俊玲:惰性淋巴瘤治疗进展惊喜颇多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2/12 18:06:54  浏览量:2423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近年来,淋巴瘤领域的治疗进展亮点颇多。在刚刚召开的第58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也频频传出淋巴瘤治疗新发现和新惊喜。在此,我们极其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瑞金医院的阎骅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的庄俊玲教授来开展学术对话。两位血液学专家的互动对话主要聚焦于惰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为我们传递出前沿的学术信息。

  惰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 除短期疗效以外,治疗相关毒性,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逐渐成为我们关注的目标。因此, 近年来涌现出的小分子通路抑制剂、细胞免疫治疗方法等在惰性淋巴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一.慢淋(CLL)的诊疗有哪些进展呢?

 

  庄俊玲:本次ASH会议公布了新诊断CLL患者的预后评分系统 (CLL-IPI, Lancet Oncol. 2016;17(6):779-90), 5项指标包括年龄(1分),临床分期(1分),β2微球蛋白(2分),TP53缺失/突变(4分),IGH可变区非突变(2分)。新的IPI显示TP53基因缺失/突变对于预后仍有决定性的意义,复杂核型也提示疾病高危。

 

  二.新的预后分层是否会带来慢淋治疗上的相应改变?

 

  庄俊玲:由于对疾病危险度分层的认识不断深入,CLL治疗也越来越细化。此次ASH教育文集重点讲解了小分子通路抑制剂在CLL中的疗效:1. BTK抑制剂Ibrutinib(依鲁替尼)的慢淋治疗地位得到公认,并且Ibrutinib与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也不断得到关注与认可。2015年底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RESONATE2研究显示:Iburtinib 在65岁以上初治老年慢淋患者的总有效率(ORR)高达86%,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为90%,能够克服IGHV非突变和11q缺失的不良影响,在17p缺失/突变高危患者的ORR仍高达68%;相比之下,对照组苯丁酸氮芥治疗ORR仅为35%,18个月PFS 52%。基于上述结果,依鲁替尼已批准作为初治慢淋的一线治疗方案。 2. PI3K抑制剂: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在难治/复发CLL中ORR高达81%,而对照组单药利妥昔单抗仅为13%,这组患者高龄、既往治疗超过3线者占78%,TP53缺失/突变率达40%。由于疗效显著,idelalisib提前获批难治/复发CLL适应征。3. BCL-2抑制剂venetodax获批用于TP53缺失或突变的慢淋患者,难治/复发CLL中12个月ORR达88%。此药物为高危慢淋患者带来福音。4.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慢淋中的治疗地位进一步衰减。

 

  三.滤泡淋巴瘤治疗进展

 

  阎骅:滤泡淋巴瘤作为最为常见的惰性淋巴瘤之一,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仍存在一定异质性,部分患者出现复发的概率并不低,甚至出现化疗耐药。而在本次ASH会议上有较多相关的精彩报道,其中靶向治疗药的研究堪称亮点。比如免疫调节剂雷那度胺,本次ASH会议强调了雷那度胺+美罗华(又称R2方案)在滤泡淋巴瘤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临床疗效。数据显示:R2方案治疗滤泡淋巴瘤的6个月CR或near CR达到61%,2年的CR或near CR仍然达42%,可以说R2方案的疗效令人鼓舞。

 

  四.PD-1/PD-L1抑制剂在慢淋及淋巴瘤中的应用现状?

 

  庄俊玲:PD-1/PD-L1在慢淋细胞或慢淋组织T细胞的表达颇高,因此PD-1/PD-L1抑制剂成为复发/难治性慢淋的治疗选择之一。本次ASH会议上有研究显示:20例复发/难治性慢淋患者接受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治疗后,大部分处于疾病稳定状态(SD),似乎疗效一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5例出现大B细胞转化(Richter综合征)的慢淋患者中,有4例获得良好缓解。

 

  阎骅:本次ASH会议上报道了意大利Zinzani教授等应用PD-1抑制剂对于原发纵膈B细胞淋巴瘤(PMBL)的治疗作用。其研究中显示:19例入组PMBL患者,此前采用过多种高强度化疗或自身移植,复发转而采用PD-1抑制剂治疗,其总体缓解率仍高达41%。此外,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它靶向药物或者化疗药也正在临床研究当中,期待有惊喜的出现。

 

  五.CAR-T治疗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阎骅:本次ASH会议上有研究显示:在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中采用抗CD19 的CAR-T治疗,其总体缓解率可高达76%,尽管样本较小,但存在重要的指示意义。因此,CAR-T治疗在淋巴瘤领域地位日益突出。

 

  专家简介

  阎骅,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血液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主攻多发性骨髓瘤。2008年赴美国麻省总医院研究骨髓瘤骨病的研究。发表近20余篇SCI文章。先后担任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重点攻关项目和国自然面上项目多项,863计划副组长。先后入选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实验诊断学委员,第四届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等。

  庄俊玲,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担任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审稿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人;中华内科杂志英文摘要编辑;国家反兴奋剂中心生物护照委员会委员。2016年1月-9月: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师从Dr. Robert Orlowski;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从事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的临床工作,主要方向为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2014年6月受聘血液内科副主任2006年10月-2009年1月:访问学者,美国Vanderbilt Center for Bone Biology,导师为著名的Dr. Gregory R.Mundy。研究方向为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及动物模型建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10余篇SCI科研论文。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惰性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